某學習小組同學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
(1)如表是分解等量的過氧化氫溶液時選用不同催化劑所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
催化劑(質量均為0.3g)新鮮豬肝CuCl2MnO2CuO
收集1L氧氣所需的時間(s)4265018300
從上述數(shù)據(jù)可得出一個結論:______.
(2)取含過氧化氫1.7g的溶液,加入適量MnO2充分反應(2H2O2
MnO2
.
2H2O+O2↑),請你根據(jù)化學方程式計算制取氧氣的質量______.
(1)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分解相同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催化劑的質量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催化劑對分解過氧化氫溶液的能力不同.答案為:在該反應中二氧化錳的催化效果最好(答案合理即可)
(2)設制取氧氣的質量為X
2H2O2
MnO2
.
2H2O+O2
68 32
1.7g X
68
1.7g
=
32
x
X=0.8g
答:制取氧氣的質量為0.8g.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類推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F(xiàn)有以下類推結果,其中正確的是  (   )
A.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則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則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堿能跟非金屬氧化物反應,則堿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D.同種分子能構成純凈物,則純凈物一定是由同一種分子構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組都是生活中的常見物質,從物質分類知識可知,屬于同一類物質的是 (   )
A.海水、糖水、雨水B.加碘鹽、銅、石灰水
C.食醋、氧氣、醬油D.紅磷、白酒、氧化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事例與化學有關的是(     )
①研制新藥物 ②使環(huán)境變得更美好 ③研制新型半導體材料 ④研制印染工業(yè)的新型染料
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實驗室用KClO3制取氧氣時下圖各圖象中能正確表示反應中MnO2在混合物中質量分數(shù)a%隨時間t變化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科學探究是奇妙的過程,請你一起參加實驗探究,并填寫下列空白:
(1)【提出問題】小松同學用“雙氧水”(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傷口時,不小心將過氧化氫溶液滴到水泥地板上,發(fā)現(xiàn)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小松聯(lián)想到自己曾經(jīng)用二氧化錳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他想,水泥塊能否做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呢?于是他到附近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塊,并用蒸餾水浸泡、沖洗、干燥,并進行以下探究.
(2)【猜想】水泥塊能做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嗎?
(3)【實驗驗證】
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
實驗一將______伸入裝有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木條不復燃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不分解
實驗二在裝有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加水泥塊,然后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____________
______
(4)【結論】______.
(5)【討論與反思】小芳認為:僅憑上述兩個實驗還不能證明水泥塊能做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她覺得需要一個探究實驗:探究______.
【實驗步驟】①準確稱量水泥塊的質量;②完成實驗二;③待反應結束,將實驗二試管里的物質進行過濾、洗滌、______、稱量;④對比反應前后水泥塊的質量.
【分析】如果水泥塊在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則說明水泥塊能做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6)但小華認為,要證明小松的猜想,小芳的補充實驗還是不夠,還需要再補充一個探究實驗:探究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鋰電池具有質量輕、電量大等優(yōu)點.鋰電池內的某個反應可表示為Li+MnO2=LiMnO2.下列關于該反應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反應中MnO2是催化劑
B.反應前后Mn元素的化合價發(fā)生了改變
C.該反應為化合反應
D.生成物LiMnO2為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物質與氧發(fā)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
B.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碳
C.能用點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D.在化學反應中只有燃燒能夠放出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化學反應中既不是化合反應也不是分解反應的是( 。
A.碳酸
加熱
二氧化碳+水
B.甲烷+氧氣
點燃
二氧化碳+水
C.氫氣+氧氣→水
D.紅磷+氧氣
點燃
五氧化二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