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同學們在實驗室用5%的H2O2溶液制取氧氣并進行氧氣性質實驗。
溶液配制:用50ml 30%的H2O2溶液制取氧氣(密度為1.13g/cm3)配制5%的H2O2溶液(密度約為1g/cm3)。溶液配制過程中,除用到玻璃棒外還需用到下列儀器中的_____________。
A.托盤天平
B.燒杯
C.漏斗
D.量筒
E.膠頭滴管
氣體制備:用配制好的5%H2O2溶液和MnO2制取O2。請你在“A”、“B”兩套裝置中選擇其中一套,并說明選擇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反應結束后同學們回收了混合物中的MnO2,實驗操作為____________________。
性質實驗:小明用收集好的氧氣,進行了下面的實驗:
把點燃的木炭伸入集氣瓶中,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使鐵絲在氧氣中持續(xù)劇烈燃燒,他把光亮的細鐵絲盤成螺旋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緩慢插入集氣瓶中,觀察到持續(xù)劇烈燃燒。通過實驗得出,氧氣可以支持燃燒,并且可燃物燃燒更劇烈。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洗滌或除污過程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洗潔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刷子刷去杯子上的污垢
C.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 D.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的現(xiàn)象中不正確的是
A.濕衣晾干——分子不停地運動 B.水結成冰——分子發(fā)生變化
C.干冰升華——分子間間隔變大 D.熱脹冷縮——分子間有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質之一。小麗為探究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實驗設計】她先用紫色石蕊溶液將白色濾紙浸潤,干燥后做成紫色的小花,然后按下列圖示進行實驗。觀察到實驗(Ⅰ)和(Ⅲ)中的小花變紅,(Ⅱ)中的小花不變色。
【評價反思】小虎對小麗的實驗方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上述實驗還不足以證明“二氧化硫和水反應生成了酸”。兩位同學仔細討論后認為還需補充如下一個實驗,才能得出二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酸。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拓展應用】二氧化硫也是實驗室一種污染氣體,常用堿液吸收。寫出實驗室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學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幾組物質按酸、堿、鹽順序排列的是
A.KNO3、NaOH、HCl B.Ca(OH)2、HCl、NaCl
C.H2SO4、Na2CO3、Ba(OH)2 D.HNO3、KOH、Cu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分別分解高錳酸鉀、氯酸鉀、過氧化氫(化學式為H2O2)三種物質,都可以制得氧氣.這說明三種物質的組成中都含有( )
A.氧氣 B.氧元素 C.氧分子 D.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發(fā)現(xiàn)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實驗中,反應速度逐漸變慢。查閱資料得知:其原因是過氧化氫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減小以及二氧化錳的催化能力降低。為了探究二氧化錳的催化能力降低的影響因素,進行如下實驗。
【材料準備】取質量均為2克的二氧化錳分別催化40毫升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20%、30%的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實驗后回收二氧化錳,并分別標為A、B、C;另取多次催化分解10%過氧化氫溶液實驗后回收的二氧化錳,標為D。
【實驗步驟】
①連接裝置并檢查氣密性。
②取未使用過的二氧化錳0.5克,加入錐形瓶中,再加入10毫升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5%的過氧化氫溶液,記錄收集120毫升氣體所需的時間。
③在分別取A、B、C、D組二氧化錳0.5克,重復上述實驗。
④多次實驗取平均值,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
組別 | 未使用過得二氧化錳 | A | B | C | D |
收集氣體時間/秒 | 17.9 | 23.2 | 27.7 | 32.3 | 37.8 |
(1)實驗時,長頸漏斗下端管口應在液面以下,其目的是 。
(2)實驗中通過比較收集相同氣體體積所需的時間外,還可以通過比較 來反映二氧化錳的催化能力。
(3)由上表數(shù)據(jù)可知,引起回收的二氧化錳的催化能力下降的因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