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鋁抗腐蝕能力強的原因是( )
A.金屬活動性不強 B.常溫下不與氧氣反應
C.化學性質不活潑 D.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常見的物質之一,是生產(chǎn)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_______來區(qū)分是硬水還是軟水。
(2)生活中將硬水軟化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電解水實驗可證明水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被稱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稱為“綠色氧化劑”的過氧化氫溶液(H2O2),都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況下均為無色液體。在化學實驗開放日,實驗小組的同學用下面的方法鑒別水和雙氧水兩瓶無色液體,請?zhí)顚懹嘘P內(nèi)容: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①將等體積的兩種無色液體分別加入A、B兩個試管中。 ②分別向A、B兩試管中同時加入等質量(少量)的二氧化錳,觀察現(xiàn)象。 | A試管中無明顯現(xiàn)象 B試管中有 ________________ | A試管中的無色液體是: ________________; B試管中的無色液體是: ________________; |
怎么樣檢驗B試管中氣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①李明同學認為B試管能產(chǎn)生大量氧氣,是因為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生成的。你認為這種說法_________(填是或否)正確。
②你的說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按照如圖所示的裝置制取CO2 ,并檢驗二氧化碳的性質。試回答以下問題:
(1)實驗開始前,應該先檢查裝置A的_________。
(2)用裝置A來制取CO2 ,所用的藥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化學式)。制取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化學方程式)
(3)若要用裝置B檢驗CO2 ,在B中盛放的試劑是________________。當將標①和②的導管口連接時,B中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4)若用裝置C證明CO2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中除有少量的水外,還應該加入的一種試劑是___________。當將標①和③的導管口鏈接時,C中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圖所示,燒杯D中放有燃著的蠟燭。當將標①和④的導管口鏈接時,D中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該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性質有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按要求書寫出下列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加熱黑白固體混合物制氧氣_________________;
(2)氫氣作燃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紅磷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鐵絲在氧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催化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只有二氧化錳能做催化劑
B. 催化劑在反應前后質量不改變
C. 催化劑只能加快化學反應速率
D. 所有的化學反應都需要催化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鐵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銀、硝酸銅及硝酸鋅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應后過濾,再在濾渣中加入稀鹽酸,沒有氣體產(chǎn)生,則在濾液中( )
A.只有硝酸鋅和水 B.一定有硝酸鋅和硝酸亞鐵
C.一定沒有硝酸銀 D.一定沒有硝酸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